您的位置:首页 > 人物 > 历史人物 > 明朝制度的演变 浅析明朝分封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明朝制度的演变 浅析明朝分封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时间:2020-07-13 14:30:04 来源:大黄扯点历史

关于明朝的分封制度说起来很简单但也很复杂。说简单是因为基本上历朝历代对于没有继承资格的皇子们都采取分封,只不过在分封的具体安排上有所差异;而说复杂则是,明代的分封制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了几个阶段,以下我来具体说明。

朱元璋创立的分封制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对这个来之不易的江山分外珍惜,开始了他一生自虐式的勤政。洪武帝虽然在反腐、民生方面也有不少建树,可也破坏了许多中国约定俗成的制度,比如“王与士大夫共天下”的宰相制度。洪武总结国家之害,共六端:女宠、宦官、外戚、权臣、藩镇、夷狄。倒也符合事实,但他恰恰遗漏掉导致西晋八王之乱的宗室问题,而且分封皇子与一位从孙为王,“为长治久安计”,其中几位在边疆,掌握重兵。

大明的沉重包袱:浅析明朝分封制度的演变及其影响

总结来说,朱元璋所钦定的分封制度,是以保证朱氏天下不被外姓侵夺和皇室成员的累世权力为出发点的,这就决定了分封逾制和藩国地位的尊祟。其表现主要有以下三点:

军事上,各王府配备三护卫,约16000人。将诸子分封于边塞重镇及内地各重要城市,使众子“据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内。”并赋予节制王府所在地方驻军之权。边境九王皆手握重兵,而内地诸王也是“部兵跃武,并列内郡。”

政治上,规定亲王冕服为九章九旎,车骑邸第下天子一等天子之臣,贵至太师垂相公侯,不得与讲分礼,伏而拜谒。子孙后代嫡长子袭封,余子皆降等袭爵,如:亲王子嫡长子仍为亲王,其余诸子为郡王;郡王嫡长子仍为郡王,其余诸子为镇国将军,诸如此类。

在经济上,朱元璋强调“眷亲支之厚”,规定亲王禄米万石,郡王2000石,镇国将军1000石,辅国将军800石,奉国将军600石,镇国中尉400石,辅国中尉300石,奉国中尉200石。把他的子孙后代按亲疏分等级由国家全包起来。其宫室造作、婚丧嫁娶亦由政府负责,王府官员亦按规定由政府支给禄俸。

由此可见在明洪武时,除太子之外,藩王是封建等级中最有权力的阶级。他们不仅拥有封藩所在地的统治权,而且拥有相当实力的军权和所在地方官员(包括王府官员和地方官员)的控制权,经济上国家予以大力支持。可以说明代藩王最幸福的年代就是朱元璋的洪武朝了。

虽然朱元璋的这种做法目的是为了维护他家天下的构想,但是实际上却因此而开启了“藩衅”,并最终导致了他的后代们对皇位的争夺。

建文帝、永乐帝相继削藩

实际上在朱元璋晚年,已经意识到了他制定的分封制度弊端很大,容易造成国家分裂。在他亲自撰写的遗诏中,令“诸玉临国中,无得至京。王国所在文武吏士,听朝廷节 制,惟护卫官军听王。诸不在令中者,惟此令从事。”在朱元璋的遗诏中,实际上已经将各地藩王的部分军政大权收归国有了。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削藩早已是他的既定方针。并迫不及待地付诸实施。刚刚当上皇帝,他便首先下诏“王国吏民听朝廷节制,惟护卫官军听王。”继续强调了朱元璋遗诏中的内容。随后开始了一系列的削藩举措:废周王为庶人,将家属全部抓至京师;安排人员接手北平布防,监视燕王,逮燕王府官属旗校,诛周铎、于谅等;羁留齐王在京师;逮捕代王于大同;废岷王为庶人;将湘王吓得自焚而死。这一系列举措终于逼反了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并一举夺取了皇位。

当皇帝后的朱棣,由于身份的转换,也接过了削藩的大旗,继续进行削藩:

严加管束,首先改变藩王们骄横贪婪的心理情绪,对他们不合理的要求坚决制止。如宁王奏以杭州封予以拒绝,改封南昌;代王朱桂奏请封其女户徐忠,被朱棣踢书训斥;肃王朱楧奏请药材、书籍,书给送去,而药材以皇考“分封供给有制”不予等等。

在大封靖难功臣,加强中央力量的同时,对有不轨行为的王府加强军事监视。如洪武三十五年七月,派都督袁宁赴云南“ 整肃军备”,同时警告岷王“凡事可与计议而行”,要“宜慎出入,谨言节饮。”永乐元年,岷王与西平侯沐晟交恶,岷王要求处置沐晟,朱棣表面对沐晟严加戒谕,但重申仍命沐晟镇守云南,并云南都司属卫听其节制。实际上对岷王剥夺其权势,监督其行为。

对违法干纪者予以坚决打击,并借机增立藩禁。永乐元年春,先命有司“自今王府非得朝命,不得擅役一军一民及领一钱一物,听从者有罚。自永乐三年至十五年,齐、晋、谷、代、岷诸王相继因罪被废。朱棣把王府的军政权全部收回,完全置于朝廷的监控之下。

收缴王府护卫军对有过王府,首先收回其 护卫军,并欢迎王府主动献还。永乐一朝,被收缴护卫军的王府已占半数。

经建文、永乐两朝的削夺,大明朝廷全部收回了王府的军政权力,明朝的分封制度从政治上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既解除了王国对王室的威胁,亦使王国失去了落屏王室的作用。

永乐朝之后

在经过朱棣如此大动作的削藩之后,明朝后世皇帝皆秉承着“裁削精神”,对宗室藩王越发严苛。此后甚至发展到了“出城省墓,请而后许,二王不得相见。”“无罪固一城,被之以虚名,而实之以庶人。”“箝制之者无不至。”近乎于囚徒的待遇。因此这些当不了皇帝的藩王们,只能困守王府,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以寻欢作乐为己任,极尽奢靡铺张之能事,朱元璋所寄予的藩屏王室的作用彻底消失殆尽。

但朱元璋定下的“眷亲支之厚”国家厚养宗室的政策却始终没变,有国家帮着养孩子,宗室藩王们完全放开了手脚,不停地生孩子。用《愚公移山》里的一句话;“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据有关资料记载,洪武时宗室人口共计58人。正德年间,增至2945人。嘉靖八年,“宗室载属籍者8203人。”嘉靖四十三年,“盖四万有奇”。隆庆五年,不计郡县主君及仪宾,玉牒现存者共28924位。万历二年,“载玉牒者四万,而见存者可三万有奇。”至 万历四十年,据大学士李廷机、叶向高疏称“万历三十二年,玉牒宗支共计一十五万七千余位,今袭封新生已逾十四年,又有六十余万位,比之弘、正间,不啻百倍。

明朝在嘉庆年间拖欠宗室俸禄就已经十分严重了,嘉靖八年二月,詹事霍韬疏称“宗室日广,禄费不给。”同年四月,礼部尚书梁封亦谓“若不早为议处,委难善图其后。”宗禄的急骤增长使国家财政步入了绝境,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但大明朝廷仍勉力供给,一是祖制难改,二是宗室人数众多力量庞大,一旦触动利益,肯定会发生内乱。

综上,明朝的宗室藩王及其子孙后代,在朱元璋制定的分封政策下,成为了坐靡厚禄无所事事的寄生阶层,而后世虽然对宗室在政治、军事上的权力持续削裁,但却未触及经济领域。于是宗室们毫无节制地繁衍后代,占据了大量国家资源。实际上明朝灭亡的原因中,宗室负担过重也是极为重要的一条,如果能将宗禄的一部分拿出来当兵饷,安抚流民等,明朝也不会在流寇和满清的夹击之下迅速灭亡。

标签: 明朝制度

分享到: